欢迎来到CNC机床网

中国制造业未来五年的三大趋势

  2025-01-08 阅读:1393
图片


图片


全球化、绿色低碳化、智能化是中国制造业绕不开的三道关,在变化更多、风险更高的经营环境下平稳过关,是未来五年许多企业的最大挑战




文|滕勇 王怿恺 曾凤焕

“十五五”(2026-2030年)是中国2035年实现现代化的蓄势期,也是中国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转折期。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包括地缘冲突升级、中美博弈加剧等,中国制造企业需前瞻性研判社会经济技术发展趋势、谋划高质量发展路径、建立新质生产力、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完善。

科尔尼认为,未来五年中国制造业面临三大趋势 。

趋势一:需求降速、产能过剩问题短时间难以改善,价格战仍将持续,但结构性机遇依存,高韧性企业将穿越周期迎来行业曙光。

趋势二:绿色低碳持续推进,企业绿色转型从短期主义的“供给侧控排”向长期主义的“需求侧高质量发展”转变。

趋势三:新技术从前沿研发到商业化应用提速,企业边创新、边应用、边迭代,推进产业转型;技术话语权集中化,将由资金雄厚、且愿意长期持续投入的企业掌握。

科尔尼认为,未来五年企业需将风险管理与效率协同、布局高潜力新业务、推进业务模式升级,从而构建高质量发展路径。

图片

图片

产能过剩之下的结构性机遇

中国经济增速告别过往的高速增长阶段,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期;传统制造业与中国经济发展高度协同,进入周期底部,面临产能过剩、投资减少、价格战内卷等诸多挑战。主要行业产能已远超需求,如光伏、工程机械等产能利用率不足50%。产能严重过剩使得企业丧失议价能力,自2023年以来,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光伏及锂电最为突出,降幅超50%,严重压缩企业利润率。

但对于多数行业而言,尽管需求总量增长放缓,但需求结构将呈现诸如海外需求增长、技术路线迭代、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升级等趋势,将给企业提供产能消化、价格回升、盈利增强的新机遇。

捕捉海外市场机遇:中国产品出口总额过往十年增长近50%,且技术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等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持续提升,以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为代表的产品成为中国出口“新三件”。在“十五五”期间,中国制造企业需要持续深化海外市场布局,从过往的“产品贸易出口”转向“全球化、本地化布局”,根据当地需求研发技术、定制产品、部署供应链与服务网络,实现从产品向技术、品牌、服务全面全球化的升级。

图片

产品升级迭代:从原来的现有产品性能、可靠性提升,转向智能化程度提高、一站式全生命周期服务打造,并向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等工业发展底层支撑元素突破转变,从根本性产业变革,推动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图片

能够抓住产业升级、出海机遇的高韧性企业,更能抵御当下产业低谷风险,穿越周期迎来更佳的行业环境。

图片

绿色转型从被动到主动

中国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十五五”期间正是实现碳达峰的冲刺期。过去的碳排放管理中,一刀切的源头管控导致企业停电停产,影响正常生产活动、并与实体经济结构转型脱节。下一阶段,产业减碳将从短期的“供给侧控排”转向长期的“需求侧高质量绿色转型”。

高质量绿色转型意味着企业需建立全方位的系统性策略。业务端,企业需持续推进新能源相关产业链机会的探索与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技术仍在持续迭代,且技术路线并不唯一;企业必须保持前瞻性思维、关注技术发展趋势并及时调整产业布局,才能保持长期竞争力。运营端,企业需推进绿色生产工艺升级以提高能源效率;同时探索碳捕捉、碳封存及再利用等新型技术;以实现碳排放的有效管控、建立绿色低碳的品牌形象。

图片

图片

跟随式技术策略不再有效

无论是中国出海“新三件”名片的建立还是新能源浪潮下新品牌的异军突起,都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撑。而新时期的技术迭代异常迅速,以AI 为例,近2年来算力升级与过往十年相当。

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情况下,先研发储备等待技术成熟后再上市应用的模式已不再适用,企业必须通过迅速创造新应用场景,才能避免陷入“资金干涸困境”,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因此领先企业均采取边创新、边应用、边迭代的模式推进。

颠覆性技术创新则需要规模化长期投入,且技术门槛愈来愈高,未来技术话语权将掌握在少数实力雄厚且愿意长期投入企业手中,“先观望后补课”的策略将大概率失效。

图片

图片如何构建高质量发展路径

高质量增长路径构建包括四大要素:强健组合、清晰规划、全球拓展、技术革新。

强健组合:通过战略重组同类业务、剥离低成长性业务资产、强化新技术平台,以减少重复投资,实现更高商业回报和长期市场引领地位

清晰规划:各业务目标需与集团战略承接一致;同时需要设计清晰、可落地的战略举措路径规划,以保证目标可真正的落地实现。

全球拓展:业务层拓宽高价值、高潜力全球客户积累 ;运营层加强海外组织能力建设与资源整合。

技术引领:构建创新引领型的研发管理体系,实现革命性技术突破;促进新技术与传统业务有机结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当前中国制造企业面临更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及发展挑战,诸如:

——全球市场需求波动加剧,欧美市场对准入主体、本地化要求等不断提升;

——新兴技术多路线并举,胜出方向尚不确定;

——融资环境变动对企业估值与融资能力提出挑战:资产价值剧烈波动、投研与投后管理整合效果不及预期;

——内部管理复杂度指数级提升、内部资金及资源投入产出不及预期等。

因此企业需要积极建立避险举措,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情景规划与预案制定;增强业务板块运营监督体系建设,保障业务沿战略方向推进;从集团层面推动整体业务效率提升与降本,以应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研发突破性技术是突破既有业务与能力边界约束、实现内外并举高质量增长的关键;为兼顾行业技术引领与商业回报,企业需建立多元化技术开发模式,包括战略联盟、投资孵化、自主研发等。

在新技术布局策略选择过程中,企业需充分评估技术价值及内部能力,综合考量技术创新价值、生态价值、商业应用价值、社会价值等技术吸引力,以及技术可行性、风险性等落地难度选择适配的开发模式。

同时,全球化、绿色低碳化、智能化是很多企业绕不开的三道关。全球化的关键策略有三点:

  1. 市场选择及产业链布局需兼顾市场价值与地缘政治风险

  2. 市场进入后需针对不同市场的政商环境、客户需求,采用差异化打法

  3. 根据业务规模、成熟度、市场重要性演变等因素动态调整适配的管控模式

绿色低碳化的关键策略也有三点:

  1. 持续推进新能源相关产业链机会的探索与转型,布局关键技术与产品

  2. 运用绿色技术优化运营、降低排放,并获取完整认证资质

  3. 建立企业的绿色低碳品牌形象

智能化的关键策略有两点:

  1. AI、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已有产品融合、以及新场景需求创造

  2. 跨系统、跨领域数据互通,挖掘潜在数据价值

“十五五”期间,中国制造业高端化升级、全球化拓展的趋势不可阻挡,同时全球贸易环境变化、地缘冲突加剧将给企业的运营带来风险。因此,中国企业亟需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进行前瞻性和务实的规划,方能保障业绩稳健增长、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运营风险有效控制。

(作者滕勇、王怿恺为科尔尼全球合伙人,曾凤焕为科尔尼大中华区合伙人;编辑:马克)

图片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