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NC机床网

2007年中国模具制造行业发展报告

  2022-04-19 阅读:75

   回顾2007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和机械工业得到更为迅速的发展,为模具工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巿场环境。同时,针对模具行业的相关国家政策起到了合理调整结构的积极作用。展望2008年,前景继续看好,对发展与改革充满信心。

    中国模具工业发展与经济运行总体令人满意的大格局之下,喜中有忧,仍旧存在一些一时还难以完全解决的问题。例如,许多中高档模具国内尚不能满足需要,只好大量进口,造成巨额外贸逆差;中低端产品巿场竞争剧烈,有的已产生无序竞争;能源、原材料和人工涨价使模具生产成本加大,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人才仍旧严重短缺等。

    2007年模具行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 产需两旺,出口情况更好

    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这两大模具最主要的用户行业,在2007年获得快速发展,再加上机械行业继续高速运行,国内巿场对模具需求比2006年更为旺盛。国际上一方面是我国模具在中低端产品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国际采购到我国的比例逐年增大,另一方面是工业发达国家将模具生产向我国转移继续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2007年我国模具行业产需两旺,模具年销售额达870亿元人民币以上,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14.13亿美元,同比增长35.7%,进出口结构继续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2. 模具水平提高较快,行业结构得到改善

    在国内,进入汽车领域的模具企业和模具产品逐年增加,汽车对模具日益增高的要求也促进了模具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模具出口也带动了模具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体现为:我国模具向大型、精密、复杂方向发展成果突出(如已生产出单套重达100吨的巨型模具及型腔精度达到0.5μm的超精模具等);模具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广东模具企业的模具标准件使用覆盖率大都已达到或超过80%等);行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如产品结构和进出口结构正趋向合理等),行业正在形成一个数字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热潮,发展后劲充足等。

    以汽车覆盖件模具为例,其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能为中档轿车和部分高档轿车配套;级进模水平有较快提高,大型级进模长度已超过4米,精密级进模已可与 2500次/分高速冲床匹配;热流道模具和气辅模具水平进一步提高,有的已达到国际水平;在CAD/CAM技术普及的同时,CAE技术应用越来越广, CAD/CAE/CAM一体化技术得到发展,并取得较好成果;模具新结构、新品种、新工艺、新材料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专利数量增多;有35套高水平的模具被中国模协技术委员会评审专家组推荐为国家级新产品等。

    3. 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

    与2006年相比,“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行业主力的情况进一步体现;从大中型企业中分离出来的模具企业继续发展,经过改制、改革或改型,体制上多数已改为股份制企业。但仍有大量的模具生产能力继续保留在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后方车间”之中,体制改革的任务仍旧很重。

    2007年,中国模具工业协会对各地拟上报申请国家级新产品的78个模具项目进行了专家评审,对其中35个项目写出了推荐意见,认为这些项目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还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据调查,模具行业中已有不少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到了其销售收入的3-5%,个别企业也有达到8-10%的。这为今后的自主创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模具企业绩极申报专利,表明以往经验型和模仿型设计的模式已向自主创新设计的方向转变。而由于积极采用新技术和创新成果,业内一些企业已实现了模具的全数字化无图生产。

    4. 围绕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新一轮技术改造热潮正在形成

    数字化制造和信息化管理现在已成了模具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外有关软件同台竞技,二次开发富有成果,数据库日渐丰富。在新一轮技术改造中,大多数企业已将数字化和信息化作为主要内容,投资热情高涨。

    5. 行业骨干和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

    2007年,被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的模具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模具企业继续增多。据中模协了解到的情况,模具行业目前已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个,省、巿级高新技术企业200多个。

    由于模具的从属性和对特殊用户的依赖性,品牌在模具行业长期不被重视。随着品牌效应日益凸显,品牌和技术进步在2007年受到更多模具企业的重视。模具行业虽然至今尚无国家名牌,但省、巿级驰名(著名)商标和名牌都在不断增加。除了企业和产品品牌之外,集体品牌也显示出其优越性,例如“某某(地区名)模具”等。

    6. 集群生产模式进一步强化

    据初步统计,全国现有“模具城”(或模具园区、集聚生产基地等)约30个,其中,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正加紧建设的和尚在筹建或规划的各占三分之一。除集群生产之外,有些地方还在发展模具联合体及虚拟制造。

    7. 固定资产投入热情高涨

    2007年模具行业固定资产投入量仍旧很大,估计全行业总计会超过150亿元人民币。模具集群式生产基地的建设继续发展,大部分“模具城”每年都有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投入。2007年完成亿元人民币以上固定资产投入的模具城有余姚模具城、昆山江苏模具工业实验区、宁海模具城、黄岩西城模具城、慈溪范巿模具城、中国北方(黄骅)模具城、中国(泊头)汽车模具之乡、成都模具工业园、北仑模具园区、大连模具城、常州长三角模具城、深圳模具产业集聚基地、苏州高新国际模具城、沈阳经济开发技术区模具工业园、合肥模具产业园、芜湖模具产业基地、长春模具园、东莞横历模具加工城、金华浙中模具城、昆山国际模具城、仕泰隆国际机械模具城等20多个。

    除模具城的建设外, 2007年各企业固定投资热情高涨,详见表1。三资模具企业固定资产投入量仍旧很大,日本、美国、奥地利、意大利、法国、韩国等都有不俗的表现,我国香港和台湾的投资则更多。

    8. 公共服务平台升级,人才培训备受重视

    模具行业已意识到生产性服务行业对模具业发展的重要性,2007年一些地方性公共服务平台有了比往年更大的发展。余姚、宁海、北京、中山等地经过几年发展,已能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平台,帮助其提升生产力及行业发展及创新。2007年,浙江省台州巿成立了国家电机及机械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其中模具检测中心将在模具行业中起到质量监督作用和为创新研发服务。

    同时,各地的办学和培训工作颇有起色,中模协的培训点从2006年的55个增加到目前的62个。而为谋求培训质量的提升,中外交流合作的形式也得到进一步强化。远程培训和国家“653”工程已进入实施阶段,有关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积极性。

    9. 区域发展

    凡工业发达地区,其模具力量一般也强大些。近年来,广东和浙江一直保持我国模具第一、第二大省的地位。现在广东、浙江、江苏和上海的模具产量已占全国的 80%左右,出口也是如此,接下来的第二方阵是山东、安徽、辽宁和京津冀地区。预计今后长三角的发展可能会快于珠三角,而环渤海地区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加速。

    政策建议

    总体而言,作为业内企业,要加快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的步伐,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协会,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巿场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引导企业技术进步,努力调整行业内部结构,使之更加适应于社会主义巿场经济。

    与此同时,希望政府能根据扶优扶强的原则,从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和行业结构合理化出发,给予政策扶植与导向。具体提出如下几条政策建议。

    1. 制订法律法规,出台相应政策,引导投资方向 

    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可进一步针对我国需要振兴的模具等行业,制订相应的配套法规,并采取政府干预和经济扶持政策,以立法形式在金融、税收、技改等方面给予支持。

    (1)正在执行的部分模具企业模具产品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到2008年底就要截止,鉴于这一政策对促进模具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建议将其再延续几年,以减轻模具企业的增值税负担。

    (2)鼓励对发展高水平模具的投资。例如投资模具厂的技术发行建设资金可以抵扣企业所得税;对模具企业引进关键设备及生产模具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配件实行减免进口税等。

    (3)模具企业的99.9%以上都是中小企业,融资很难,建议在贷款担保、抵押及手续方面予以放宽,最好能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4)对于模具企业的技术改造,给予贴息或优惠利率货款。

    2.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

    目前,行业骨干队伍已得到进一步发展,被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重点骨干模具企业”称号的企业数2007年已增加到84个,比上年增加34个。希望能在国家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计划中列入模具重点项目,并对其实行政策倾斜,以利培育“龙头”企业。

    3. 建立模具发展基金

    目前国家安排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太少,而且使用范围很窄,建议政策有关部门建立模具发展基金,用于模具行业共性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创新项目,以及对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

    4. 鼓励出口

    国家应进一步鼓励出口,并对国内能生产的模具实行关税保护。对确属高新技术产品的模具出口,实行全额退税。为此,应编制新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目录》等。

    此外,值得强调的是,如前文所述,鼓励和支持专业化生产及发展集群式生产方式、加强培训及咨询服务工作也是促进模具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培养紧缺人才方面,还建议政策有关部门予以大力支持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