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航技国际工贸公司总经理张辉先生
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在上海的挂牌,中国大飞机项目正式起锚。单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为公司成立揭幕就不难看出国家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自2007年3月大飞机立项以来,关于大飞机项目的猜测、议论不绝于耳,热议的焦点从20年前中国的“运十”项目,到前段时间刚刚下线的ARJ21支线客机,再到世界航空工业的发展态势,一时间将向来低调的中国航空工业推到众人面前。商用飞机项目的启动、发展离不开中国现有航空工业基础的支持,否则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从谈起;而航空工业的发展又离不开机床、工具行业等装备制造业的支持。航空工业与机床、工具行业等装备制造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规律已经为西方发达国家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所证明。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如何服务于航空工业,又如何从航空工业的发展中汲取动力来提升自己,这些问题摆在了中国工业企业界的面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航技工贸公司总经理张辉。
记者:张总,首先请您谈一下世界范围内航空工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及其对机床工具行业的要求。
张总:航空工业分为军用和民用两方面。军用飞机概括起来就是“高精尖”。第四代战机具有超音速远程巡航能力,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成倍提高。民用飞机代表了工业技术的最高成就,航空运输器的快速性、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复合材料的快速发展及其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从20世纪 70年代开始在飞行器上使用以来,复合材料所占的比重已经从最初的37%提高到52%,目前在飞行器上应用的材料进入到以复合材料为主,铝、钛、钢结构共存的局面。
可以肯定地说,传统的机械加工制造业对航空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助力有限,这是因为航空工业本身就是一个开创性、引导性的行业。航空制造工艺的创新和进步对设备的需求是持续的,它会带动制造设备不断地推陈出新。一旦航空器使用的材料变了,相关的材料加工处理技术从熔炼、锻造、铸造、机械加工和测试就会完全改变。比如说空客A380,它的零件尺寸很大,像我们一般的机床加工十几米长的长方体材料就已经很费力了,可是零件可能有二十几米、三十几米长,机床能加工的工件不能无限的大,最后只能分段加工,然后装配连接,包括壁板、所有的框、梁、珩架等零件,它们的加工技术都要随着这些尺寸的变化而改变,还包括他们的装配方法,像是钻孔、铆接等技术也都必须换成数字化的装配技术。因此,航空工业开创性的产品如大飞机肯定会带动整个装备制造行业的设计、制造、检验水平相应提高,为它服务。从民用飞机到军用飞机到航空发动机,一代开创性的飞机项目不仅会对机床行业产生影响,整个机械制造行业都要围绕它的需求作相应调整,为它服务。但是大飞机项目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项目,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简言之,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一个国家的能力。
记者:在航空工业发达国家机床供应商和航空制造企业之间是如何合作的?他们的合作模式对我国机床供应商有何借鉴?
张总:很多国外设备制造企业设立了专门为航空生产企业服务的开发部门,他们从一种型号飞机研制的初始阶段就开始介入,搜集航空制造企业的需求信息,向产品设计部门转达这些信息,然后在机床上开发专门应用于航空零件生产的程序,并跟踪航空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分析这种趋势,将其转变为本公司的技术储备。很多国外的设备制造企业还在中国设置了航空客户销售经理,专职负责中国航空制造市场的销售,以加强与航空制造企业的联系,反馈航空制造市场的需求。国外的发展经验证明,航空工业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一定是需求引导、市场引导的。
由国家投资,学校和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产品供航空企业试用是国外通行的做法,这也是国家意志在航空工业中的体现,现在国外航空工业中使用的很多先进的机床等装备都是由国家投资生产的,是国家出钱来引导市场。我国也一直在提倡要考虑自己生产制造设备,不买进口的。可是发现根本没有可以试用的产品。航空工业需求的设备很特殊,机床的设计完全是根据其生产加工的零件来确定的,常常是一种专业机床只加工一种或一类零件。出于成本、经济效益、风险等方面的考虑,国内机床设备生产商往往不善抓住这种机会,其原因主要是欠缺开创、合作意识。
记者:中国商飞公司的成立对我国机床装备业将产生怎样的促进作用?
张总:大飞机的制造必须以现有的航空工业能力为基础,必须在这些能力上重新布局。以主制造商牵头,重新规划我们现有的航空企业。大飞机的研制已经确定了沈飞、西飞、哈飞、成飞及陕飞等五大飞机制造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的航空企业没有自己的设备制造厂,没有专门为航空工业提供机床、自动铺带机等设备的工厂。所以,我国航空工业的设备大多是进口的,国内做工装、刀具、切削液的企业倒有一批,但他们的水平离要求的还差很多。航空工业需要有自己的装备制造工厂,这其实是国家行为,要有企业去响应。同时,国家也要去积极引导。
目前,我国航空工业采购国产机床设备的比例约有30%~40%,以前也就10%~20%,国产工装可能多一些。从这么多年我们的进口情况来看,通用设备大部分都是进口的,进口的专业设备大概占1/3左右。前几年的问题是航空企业思想意识跟不上,对国产装备的技术和服务没有信心,现在则是技术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有一些专用的东西就是技术问题了。
中国航空企业显然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了,2007年,一航集团贵航收购贵州东方机床厂就被外界解读为航空企业向上游发展,为自身装备做技术储备的信号。
记者:中航技国际工贸公司在这其中能做些什么?
张总:我们在选择供应商时有一整套管理体系,主要是从10个指标来衡量:质量、价格、交货、售后服务、中国/国际市场占有率等十大指标,然后将这些大指标再细分为数十个小的指标来对供应商进行评级。
我们有供应商管理,也有供应链管理等管理体系,所以我们能够融入到整个航空工业的价值链体系中。比如,支线客机ARJ21的加工设备几乎全部是由我们购买的。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航技国际工贸公司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外贸公司而转变成为全寿命采购服务的公司。它为航空工业提供从设备选择咨询、供应商推荐、采购服务到工艺改进服务、备件支持、维修服务支持等各种服务,它通过对趋势和动态的把握引导我国航空工业企业的制造设备消费。
我们现在招收的全是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在国内,我们也试图与一些工厂进行合作,告诉他们怎么去做,我们也有很多研究生在个别的项目上有比较深入的合作单位。
我们衷心希望能与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开展相关方面的合作,实现我国航空工业制造水平和设备制造水平的共同提高。
记者:最后请您为有志于服务航空工业的设备制造商提些建议。
张总:选适当的产品,适当的合作伙伴,适当的方式,逐步参与进来。选适当的产品是指尽量不要选太大或太小的产品,也不要试图覆盖全行业,这是做不到的;选适当的合作伙伴是指选一家合适的航空制造企业,经常跟他们联系沟通,最好行业相关,距离比较近,沟通方便;选适当的方式,适当的方式其实是一种机制,找到一种合适的商业模式,比如作某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专业代理公司,循序渐进地参与到航空工业的发展中来。
航空工业对装备制造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中国机床企业可以先从5坐标机床做起,找自己最擅长的设备去做,比如做壁板、模具的机床,然后是做框、梁等零件的机床,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开发一些专用的功能,甚至是专用软件。以5坐标机床为平台,再去做钻铆机,甚至去做全系统工装,这样就逐渐参与到这个行业中了。我觉得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是有可能进入这个行业的,关键是看企业的领导人愿不愿意在这个行业里面花费时间和资金,只要愿意,我觉得任何企业都有机会。虽然航空工业是个投入很高的行业,但其市场需求也很大,因为中国是全世界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市场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