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让“安徽制造”迈向中高端
工业是真正具有强大造血功能、真正创造价值的产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供给能力和社会财富的源泉。当前,安徽省仍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徽省工业面临“做大、做强、做优”三重任务。以工业强省建设支撑实现创新型“三个强省”目标,需要全省上下、社会各界戮力同心、合力同行。安徽省政协日前举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界别协商会,与会委员们通过调查研究,就安徽省传统产业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纷纷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卓有见地的意见建议,受到了安徽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重视。
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传统产业仍然是安徽省财政贡献的大户,吸纳就业的大头。一组数据说明了情况:钢铁、煤炭、有色、化工、医药、建材、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增加值仍占全省工业总量的75%,实现利润占65%,创税占80%,吸纳就业占80%左右。
面对宏观经济调整大背景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奋图强的安徽省传统产业如何应对产业升级,补齐创新能力不强、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产品质量和服务跟不上升级变化“短板”,走出一条自主创新的路子,重新定义“安徽制造”,以实现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安徽视察时提出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殷切期望,是摆在全省面前的一道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把政府决心转化为企业行动
作为“调转促”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工业提质增效。2016年,安徽省将组织实施技改项目3000项以上,其中投资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完成技改投资6000亿元以上。整个“十三五”期间,要实现规上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万亿左右,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民进安徽省委通过调研指出,目前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有些人对“去产能、去库存”更在意,认为传统产业去产能的任务已经非常艰巨,比如目前安徽正在压减钢铁产能有400万吨左右,结合转型升级,低效产能削减压力较大。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降成本、补短板”,还要求在产品端增加新的高品质供给。
相对“去产能、去库存”而言,“降成本、补短板”要求的技术含量更高,要求的眼光更长远。而这恰恰是制约安徽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因素,畏难观念抬头,宁愿裹足不前,也不愿冒风险一搏。
因此,把政府的“雄心壮志”转化为企业的切实行动是当务之急,这需要传统产业的企业经营者转变观念,抓住“逆风而行”、“弯道超越”的大好机遇,敢于创新、勇于担当,重铸安徽经济“脊梁”。
健全产业转型升级政策体系
从政策层面来看,发力点还需要精准。九三学社安徽省委指出,像安徽省制定的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安徽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还不够具体。到底是管理水平改造升级、固定资产改造升级、产品的更新升级,还是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升级?不明确容易导致着力点分散。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建议,可借鉴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将传统产业的产品更新和设备更新作为改造升级的重点范围。以生产竞争力强的产品为重点,发挥专业化优势,紧跟技术发展新趋势,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针对影响产品生产的关键和薄弱环节,对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改造升级。通过产品更新和设备更新来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是高效且节约成本的好做法。如长城哈弗H6汽车产销好,主要是因为企业集中力量做强SUV产品,而非其他产品和轿车项目,这样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加集中高效。
从全省范畴来看,今后安徽省需要加快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若干意见》。安徽省政协调研组建议,《意见》应明确推动安徽新一轮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重点任务和主要目标,并将《意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各地市,进一步深入研究、细化方案,构建系统完备的产业改造升级转型发展政策体系。 分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