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CNC机床网

夯实工业基础 浙江加快迈向“制造强省”

  2022-04-19 阅读:77
制造业是浙江发展基石。浙江当然需要加快发展服务业,但制造业具有根基般的支撑作用。虽就未来而言,浙江制造业占比或许仍将持续有所下降,但重要性却将持续上升。
  
  就拿淳安旅游来说,由于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千岛湖湖区收入占淳安县旅游收入比重逐渐有所下降,但湖区金字招牌重要性持续上升。20年前,我去位于日本浜松的铃木汽车工厂考察,面对庞大的2公里长的流水线,猛然觉得正是由于高效率而用人极少的制造业,才有了庞大的服务业,才有了庞大的日本经济。与千岛湖湖区重要性上升道理一样,如果没有制造业支撑,何来浙江一些县市服务业的发展。

  清醒认识浙江制造业发展状况
  
  浙江制造业1985年仅占全国5.8%,20年后的2005年达到了最高位,占全国10.9%。这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更是浙江上上下下奋力拼搏的结果。当然,后来因产业结构演变,浙商大举向外投资,以及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变化,浙江制造业占全国比重出现下降。然而与此同时,浙江制造业产业层次开始有了较快提升。2015年,纺织业头把交椅位子,首次被电气行业替代。虽然后者整体工艺技术水准并不一定高于前者,但这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另外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加快发力,比重较快上升。
  
  然而我们当前的制造业,在一些品质要求较高产品的大规模生产方面,实际上主要是加工组装。我们还生产不了较多的高精度高效率的成套加工机械,生产不了多半的高档工作母机,生产不了相当部分设备的核心部件或器件,生产不了相当数量的高端材料。如此情况之下所能做的,当然只能是加工组装。
  
  省内越是先进的企业,进口工艺装备比重越高,国内其他省份或许更是如此。一次调研一家印制电路板企业,是当地佼佼者。老总说自己家的工艺技术只是中等,进口设备比重占一半左右。他告诉我,业内工艺技术领先的印制电路板企业,主要设备几乎全部进口。前不久调研一家居国内前位的化纤企业,流水线全为最新进口装备,主机是德国的,配套装备是意大利和瑞士的。起先他们用内地产的 机器人,但故障率太高,不得已而用台湾的。又如浙江一个经编园区,产量占全球17%左右,经编机90%左右是进口的。
  
  有些企业除了厂房外,车间里的主要设备都是进口的。如像工艺品一样精致考究的苹果笔记本电脑,虽然有着“中国制造”印记,但cpu是英特尔的,主板的主要芯片是台湾生产的,电源适配器也是台湾的,内地主要是一些次要部件及配件生产,以及组装测试和包装。我们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岂不知除了华为等少数手机外,多半是“进口芯”。即使国产芯片,芯片框架也不得不向高通和英国arm公司购买。全国2015年进口集成电路达2300亿美元,90%以上高端芯片依靠进口。一些高大上的中国制造产品,大都难免有着一颗“进口心”。
  
  甚至厂房某些材料也是进口的。如食品行业的铺地材料因涉及食品卫生安全,虽然价格昂贵,一些有情怀的社会责任心强的企业也是用进口的。杭州一家著名小吃连锁店,肉馅车间铺地材料是瑞士西卡公司产品,与意大利费列罗车间同款。
  
  更可气的是,一些发达经济体的领先企业,每隔一个时期,就会出一个新版本。这些企业垄断着全球最新技术,其所谓新版本在新技术运用上,却如挤牙膏一样,每次只拿出来那么一点点,不肯把最新技术全亮出来。可怜的国内用户,如果不买就会落后,核心竞争力就会弱化,买了则明摆着让人赚钱。此情此景,我们只得被牢牢绑定在境外厂商的“战车”上,亦步亦趋,不断花钱。
  
  这些情形当然正在加快改变之中。中国水泥工业之所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了巨大进展,完全是由于我们能自行生产大型水泥装备,大大降低了造价所致。前年在缙云县了解到,壶镇一家小小 机床厂,已能生产数百万元至千万元等级的 拉床。桐乡濮院镇的羊毛衫集群,高端针织横机长期依靠进口,现在国内已有企业能够生产,尽管质量稍逊一筹,但毕竟是良好开端。
  
  清醒认识客观实际,绝不等于妄自菲薄和自我沮丧,恰恰是科学决策必不可少的前提。浙江现代制造业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1845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开设的印刷厂“美华书馆”。但浙江制造业真正的快速发展,大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踩在发达经济体肩膀上,30多年走过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甚至更长时间走过的路程,我们只能以最快捷路径,一路快跑,争取最大收益,难免未能观赏到沿途更美好的风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回过头来,再行补课。
  
  走向“制造强省”的四大着力点
  
  3年前,从北方中央级科研机构来义乌的高级工程师张所长,深入调研以后,感慨于义乌装备机械的困窘。因为所有品牌厂商的主要装备都是进口的,甚至低值易耗品也得进口。他觉得这简直是一片亟待开发的洪荒之地,遍地皆黄金。张所长当时雄心勃勃地对我说,尽管困难重重,但他有信心,从最易入手处做起,来努力改变义乌轻工成套机械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
  
  现在有不少人提出“智造大省”或“智造强省”等。这固然很不错,但无论怎么千变万化,说到底还是制造。我们需要脚踏实地,重新清零,从最基础工作做起。大自然寒冬虽然一片萧杀,但却酝酿着来年的勃勃生机。经济寒冬可以使我们反躬自省,发现自己更多短处弱项,发掘自己更多长处强项,加快从“加工大省”真正走向“制造强省”。而在这些方面,当下至少有四方面的巨大空间和着力点。
  
  积极推行进口替代。当然没有必要所有的东西都自己制造,但大国经济决定了必须能自行制造提供相当部分的高端成套装备、工作母机、关键核心零部件及器件,以及多半的高端材料等。浙江作为东南沿海地区先进省份,我们早已把装备制造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目前问题是进展不快,成效不大,还需要全省从上到下的更多努力。与此同时,加快制造业整体品质化提升,加快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及工艺技术和工艺流程,提升产品品质及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更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
  
  努力整合产业链价值链。服务业强的企业剥离制造业,制造业强的企业融合或提升服务业,供应链不完备的企业亦应强化这方面建设,小微企业则长期专注做好特色产品。强链,即加快技术进步,提升现有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综合竞争水平;补链,即充实产业链中欠缺部分,形成投入少产出高,提高产业链附加价值率;拓链,即扩张新的产业发展空间,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浙江这次确定的两个航空特色小镇,便是典型的拓链之作。
  
  加快夯实基础。这当然离不开发展材料工业,提升机械加工精度及其效率,提升大规模生产的质量成本控制水平,以及提升设计、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信息化融合应用等技术性命题。然而这里也有一条增强制造业人文精神的主线。长期以来,高分考生不愿就读理工科专业,年轻人不愿在一线技术岗位磨练,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在制造业人文环境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当前一个着力点,就是努力建设一大批活力无穷、能承担完成多重使命的团队。当下中国,最缺少的是像郎平这样的团队核心和灵魂,而这关键是需要合适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以及长期高信任度的放手培养。
  
  着力重构信心。以工业企业为主的全国民间投资,自2011年9月达到34.8%后,持续58个月回落,今年7月累计同比增长仅2.1%,又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这说明我们面临着重构信心的严峻挑战。诚如上文所述,我们当前缺少的并不是发展空间和商业机会,缺少的是切合实际的体制和政策,影响的是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超常态增长已经谢幕,新常态已经来临,从浮华走向坚实是未来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企业和个人行为方式都应及时调整。不高估困难,但也不低估自我;不高估经验,但也不低估未来,关键在于行动。说一千道一万,行动力是当下最可宝贵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